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二十大代表中的高校教师

党委教师工作部 河南大学好老师 2024-04-02


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

有这样一群人

在三尺讲台,奉献无悔

为教育梦想,孜孜不倦


二十大代表中也有许多

优秀的高校教师代表

他们践行使命担当

坚守教研一线

培根铸魂育新人

肩负着9600多万名党员

49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重托

凝聚着全党的意志

承载着人民的期望

履行着神圣的职责



卢克平


卢克平,河南大学党委书记,中共党员,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河南省优秀专家。2001年9月起先后担任河南大学副校长,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兼校长,信阳师范学院校长、党委书记,河南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河南大学党委书记,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全国“双法”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数学学会理事长、河南省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理事长。

卢书记长期从事多复变函数论、微分几何、数学物理、金融数学和数理经济学等专业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复几何流形上的分析、热核与曲率;双全纯映照的线性不变族理论、星形映照的分解定理,以及各类全纯映照的几何性质;数学物理的Serberg-Witten理论、Serberg-Witten理论与三维流形不变量的关系,以及Serberg-Witten不变量与Gromov-Witten不变量的关系等方面,取得一批科研成果。曾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科技项目1项,省杰出青年基金1项,其它省部级课题4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30篇。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河南省青年科技奖一项、开封市青年科技奖一项、河南省实用社会科学二等奖一项。

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卢克平书记建议,教育部直属高校与中西部(主要是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区)地方高校,“一对一”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建议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专款用于开展高校“结对帮扶”工作。




周荣方:用心用情讲好“行走的思政课”


周荣方,郑州大学思政课教师。“行走的思政课”是周荣方在微博主持的话题,目前阅读量已突破2000万。通过“行走”,周荣方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用身边“小感动”激发社会“大能量”。

行走在基层,让周荣方脚沾泥土、心怀赤诚。周荣方将更多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融入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党史学习教育和日常教学中,录制的《初心》《吾辈》《民心》《力量》等一系列微课视频被“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光明网、人民网、B站等媒体广泛传播,微课《红旗渠精神》被人民网、党史学习教育官网同步推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周荣方用白描式的记录感动了无数人,她的负责与乐观也展现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良好精神风貌,许多学生和网友都因为看了她的日记而加入了志愿者队伍。17篇日记,不到20天,阅读量达到200多万。《河南日报》以一篇《一位思政课老师的志愿者日记》为题的报道讲述了周荣方“志愿者日记”折射出的“爱、暖、光”。周荣方将思政课讲在抗疫一线,讲在广阔的社会天地,凝聚起了共克时艰的强大正能量。网友评价:“这堂思政课有温度,一起努力,共克时艰!”


讲好思政课,对周荣方来说,是要倾尽一生去追求的事业。她深知,作为一名思政课老师,“面对的不只是一个个学生,还是一个个人生,更是国家的未来。”近年来,周荣方先后获得各级别讲课比赛的最高奖项,成为打造“思政金课”的典范。2019年至2021年,受教育部委托,周荣方连续三年为全国思政课骨干教师作理论宣讲。在《人民日报》刊发的《全国高校守正创新打造新时代思政“金课”》一文中,周荣方的授课情况被作为教学创新的成功案例进行报道。周荣方还成为《中国教育报》“纪念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发表三周年”专题中的思政课教师代表,其个人专访登上《中国教育报》头版。用心用情,周荣方以身体力行让思政课在“行走”中扎根愈深,愈有力量。




孙世刚:教研相长 丹心逐梦


孙世刚,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电化学专家。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同年由教育部公派赴法国巴黎居里大学留学。1987年学成归国并任职厦门大学至今。三十五载弹指一挥间,奋斗路上的日与夜涵养了他儒雅谦和的气质,赋予了他广博高深的学识,也让他修炼出一颗愈加炽热的报国丹心。

长期坚守在科研、教学第一线,使得孙世刚对人才的培养、引进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识。1996年,孙世刚担任化学系主任后着手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进行化学系本科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极力推动活跃在化学领域科研前沿的骨干中青年教师走上教学第一线承担主干课程教学工作。就这样,一批院士、国家杰青等国家高层次人才的教师团队走进了本科生课堂。

为了加快推进新模式,身负繁重科研任务的孙世刚以身作则,承担本科课程。他说:“厦大化院有一个优良的传统,越是名教授越要上讲台,况且我还是一个共产党员,应该起带头作用。”2003年厦门大学漳州校区开办之初,他带头乘船跨海到漳州校区为本科生上《物理化学》课程,一直坚持到该校区本科生迁回本部,前后历时9年,从未间断。孙世刚不仅长期坚持主讲化学专业的主干课程《物理化学》,还作为课程负责人将该课程建设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在主讲《物理化学》多年基础上,孙世刚意识到眼下的教材无法满足学生立足科学前沿的需要,便萌生了编写一本新式教材的想法。孙世刚召集了一批多年从事《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工作、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投入到教材筹划编写工作中。在大家集思广益下,2008年,凝聚了化学化工学院多年教学成果、汇聚了多位老师智慧与心血的教材《物理化学》问世,并在五年之后的2013年再版。这两份教材面世后,深受学生喜爱,并获得国内同行的高度评价,分别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22年,孙世刚院士荣膺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




俞红:满腔热忱投身铸魂育人工作


在陆军工程大学从教30多年来,俞红立足三尺讲台,坚持用真心感悟真理魅力、用真情传播创新理论、用真爱教育感染官兵,满腔热忱投身铸魂育人工作,被评为全军优秀教师、陆军教学科研标兵,获得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

俞红说:“军校政治理论教员一定要强化立德树人、为战育人思想,引导学员当好红色江山的坚定捍卫者和守护者。”教学过程中,她始终围绕理论学习热点、现实问题难点、官兵关注焦点开展研究、进行宣讲,用真心真情赢得学员好评。

大众化通俗化的理论宣讲,如大海上的灯塔穿透迷雾、指引方向。面对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学员,俞红大力推广政治理论课“问题教学法”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主持建设的课程被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推荐参加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

在陆军某旅某运输连,俞红以“坚定不移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为题,上了一堂8分钟的理论微课,官兵们听得津津有味。

俞红手拿一旧一新两枚陆军胸标说道:“新胸标中间的齿轮和履带取代了旧胸标交叉的步枪,寓意陆军新型装备、新型力量越来越多;两侧一对飞翼取代了原来的长城图案,寓意陆军‘飞’起来了——陆航、无人机等为陆军插上翅膀……”

“如果我是一簇火苗,我愿照亮每一个角落!”作为一名军校政治理论教员,俞红还把目光投向部队一线官兵,主动沉到营连班排、走进舱室阵地、深入执勤一线,提供跟进式、伴随式理论服务,积极探索理论服务官兵、服务基层、服务战斗力的新路子。

作为团队带头人,俞红注重给年轻教员交任务、压担子。在她的带领下,团队中涌现出多名大学名师工程培养对象、践行强军目标先进个人。




袁红梅:做照亮学生心灵的那盏灯


 9月30日,见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生工作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授袁红梅时,她正在为一名学生做心理辅导。临走时,学生亲切地唤了一声:“红梅姐姐,再见。”

 “红梅姐姐,谢谢您陪我走过人生最黑暗的一段日子。我现已完全康复,不用再服抗抑郁药了……”2012年教师节,赵明(化名)的信息让袁红梅思绪万千。4年,42次咨询,2万字的咨询记录,见证了袁红梅和赵明一起对抗抑郁走向康复的艰难历程。

像辅导赵明一样,袁红梅与数千个来访者一起分享过喜怒哀乐,一起探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校园里流传着红梅姐姐的很多“传说”—— 她主讲的《爱情心理学》是学校十大热门选修课之一。课程刚一上线,就被守候多时的学生“秒光”。她连续策划、组织了16届心理文化节,打造了“大学心事”微电影、心理情景剧比赛、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等系列品牌活动,年参与学生达2万余人次。她还推出“一杯心茶”“园艺养心” 等系列品牌特色活动,将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让心理教育既有高度又有温度。

袁红梅还是一个紧跟网络时代步伐的“潮人”,将心理咨询从线下拓展到“云端”。早在10多年前,她就带领团队开通了全国首个“咨询师团队博客”。此后,她以App为核心,搭建了含网站、在线咨询QQ、微信公众号在内的全方位移动育人平台。她带领团队开展在线心理辅导,累计辅导学生10万余人次。

“作为一名心理育人工作者,我希望永远做照亮学生心灵的那盏灯,照亮他们前行的路。”温柔地说出此言,袁红梅的目光转向球场上正在锻炼的学生们。




杨德森:专注水声研究40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杨德森教授作为我国水声工程领域知名专家、水下矢量声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先行者,他与水声事业结缘40余年,像一部无声的水下声呐,把自己一生深深潜入大海,为祖国万里海疆打造水下“千里眼”和“顺风耳”。

40岁那年,杨德森带领团队突破多项关键技术,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套矢量声呐,建立了水下声场的矢量探测模式,矢量声呐由此诞生。矢量探测技术提出之初,理论与实践探索异常艰难。杨德森说,那些年最苦的不是探索方向的煎熬,也不是试验中的辛苦,而是在各种压力与期盼之间,无法言说的孤独与迷茫。最后测试中,当矢量声呐第一个信号出现在屏幕上时,团队一下沸腾了,所有压力在那一刻瞬间释放。那次试验成功是中国水声由标量迈向矢量的里程碑,使我国成为掌握这项技术的少数国家之一。

教师、党员,是杨德森心底最神圣的角色。每年新生开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都会邀请杨德森做专业导论,他的开篇总是一张特别的地图:“从你成为哈工程的一名学生起,请记住,我们的国家还有300万平方公里海疆需要守卫,这是每一个水声人必须有的责任担当和信念情怀。”杨德森先后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章、国家科技进步奖数项,他的团队是全国首批命名的“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万人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教育部优秀创新团队、国防科技创新团队。

从教41年、党龄40年,杨德森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师者风范、党员形象已随着岁月刻在骨髓里。在试验现场,为更好接收声音信号,杨德森经常白天黑夜连轴转;出海时,床位不够,杨德森晚上睡在操作间,白天卷起被褥干活……出海是一件辛苦事,在海上颠簸几天身体会出现各种不适应,可实验周期一旦排好,就必须风雨无阻。“能付出是一种幸福,被需要是一种价值。”杨德森坚定地说:“我将尽我所能,推动我国水声事业进步一点,再进步一点,圆我们几代人海洋强国的梦想。”




路丙辉:陪学生走好人生路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多年来,安徽师范大学的路丙辉带领教研室成员着力在创新上下功夫,对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分类教学,通过“讲谈读做”相结合的形式,将思政教育的理论与学生的现实需要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社团工作相结合,将课堂传授与朋辈教育相结合。

从教30年,路丙辉从不照本宣科,而是从学生思想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将分享、互动、情景模拟等融入教学中。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他和学生探讨的话题是“如何在战‘疫’中成长”。

“思政教育其实是极具亲和力的教育。”路丙辉认为,用心用情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是思政课打动学生的“秘诀”。“师生之缘,是一次温暖的陪伴。”路丙辉说。


一间教室,一个主题,一名教师,一群学生,各抒己见,畅谈人生……自1992年起,路丙辉将思政教育从课上延伸至课下,搭建起思政教育辅助平台“丙辉漫谈”。350多期的陪伴,累计10万多人次现场参与,20余万字网络笔谈,微博阅读量达2000余万次……“丙辉漫谈”浸润学子心田。向传统文化延伸、向企业延伸、向社区和农村延伸,讲好“行走的思政课”,是路丙辉的追求。他连续多年以暑期社会实践为契机,带领学生到脱贫攻坚主战场作调查,去乡村振兴一线写报告,赴革命老区学党史,进基层社区办宣讲,收到很好的效果。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最美思政课教师、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荣誉等身的路丙辉心里,“老师”二字的分量最重。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后,他更感使命在肩:“我要继续推进‘大思政课’,做一个温暖的老师,陪学生走好人生路”。




张靖:勇闯量子科研“无人区”


张靖教授是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所长、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作为一名量子科研工作者,他带领科研团队二十多年如一日,潜心钻研,在科研“无人区”率先留下中国人探索的脚印。

成千上万条光线,要保证每条激光线角度都精确到连一根头发丝的差距都没有。张靖和他的研究团队穿梭在这些仪器间,经过无数次失败,无数次反复,无数个不眠之夜。2007年,他们成功完成了国内第一个费米气体量子简并试验;2016年,又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二维自旋轨道耦合的简并费米气体;2020年,张靖主持研究的“基于超冷费米气体的量子调控”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这些听起来生涩艰深的研究,其实将来有可能深刻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今年张靖团队又肩负起新的国家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再闯量子科研无人区。他们要沿着超冷原子这条技术路线,向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发起新的挑战。

走出实验室,三尺讲台是张靖扎牢科研基础的另一方广阔舞台。一周一次的学术讨论是张靖给团队定下的必修课,上周读了哪些文献,有哪些思考启发,每次讨论都是一次观点碰撞。20多年间张靖带领的科研团队荣获教育部创新团队和首届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他培养的一大批青年学者,成长为国家和省级科研骨干活跃在我国量子科研各条战线。




袁雅冬:我是医生,我是老师


作为医生,河北医科大学的袁雅冬无疑是称职的,三十多年的从医路,日子是用一次次手术和一个个病人来衡量的。而每次面对疫情和危险之时,她总是毫不犹豫奋战在第一线,用心、用情、用力救治每一个患者的生命。

还记得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时,袁雅冬率先请战:“我是医生,又是党员,危急面前,哪怕只要一个人,也得我先上!”那年大年初二,她带队赶赴武汉支援,抗击疫情48天后,交出了所辖病区医护零感染、出院零回头的骄人答卷,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医者“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铮铮誓言。

作为一名教师,袁雅冬特别珍视这个角色,“你身后有一潭水,才能随时给学生舀一碗水。教学生的过程也是在提升自己,发现学生的问题有助于更好地反思工作。”

“你看这个片子比起之前的有什么变化?”了解几名病人的情况后,袁雅冬带着大家在走廊上开了个简短的总结会,不时向学生提问。医学生的日常就是这样,在课堂,也在病房。袁雅冬常说,医学是实践科学,是不容错的行业,光念书是念不出来的,需要多看多练。


授课、模拟、临床、考核,袁雅冬参与着未来医学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我们说要‘放手不放眼’,鼓励学生放手去做,同时也要盯紧他们,随时指出问题,不能让学生形成错误的习惯。”“你们一定要掌握全面扎实的知识,因为病人不是只带着肺脏来的,他把整个脏器都带给你了。”袁雅冬像“班主任”一样,千叮咛万嘱咐。

回到病房,袁雅冬又细细地问,细细地查,并就患者病情随机点学生来回答。学生们边听边看边记,有不懂的,就在查房结束后请教她。为患者检查完身体后,她摘下听诊器,习惯性地为其盖好衣服,并掖了掖被角,她说,这是医者的情怀,也是对学生的“身教”。




屈健:丹心育桃李,警心写忠诚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的屈健有诸多身份。身为教师,她踏上三尺讲台,传道授业解惑;作为民警,她深入基层一线,服务公安实战;作为志愿者,她心系支教事业,助力脱贫攻坚;作为党员,她践行入党誓言,时刻当先锋作表率。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22年来,从初登讲台的青年教师成长为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公安情报学和公安情报警务硕士学科带头人,屈健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育警铸剑、绽放芳华。屈健先后承担了《公安学情报基础》《公安情报实践工作》等10余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她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将典型案例融入教学,将实战场景进行还原,设计了情景模拟、案例剪辑、微电影制作等环节,让每一名同学都能亲身参与线索挖掘、数据分析、案情研判等环节。



有学生说:“屈老师的课堂内容精彩、寓教于乐,让人意犹未尽。”在屈健的努力下,学生们增强了对公安工作的感性认识,坚定了从事公安工作的决心和信心。她主讲的多门次课程教学质量测评成绩为优秀,先后获评公安部精品课程、中国人民警察大学首批金课。学术上几近苛刻、生活上呵护备至,这是屈健与学生们相处的特点。“她在工作中严格得让人心生敬畏,在生活中煦暖得让人如沐春风。”学生如此形容。在屈健心中,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性格画像,她为每个人量身打造了独一无二的培养模式。

“作为老师,最有成就感的是看到学生的改变,最骄傲的是看到学生取得成绩。”屈健说。



玛日耶姆古丽:守护好民族团结之花


“老师,您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我们为您骄傲!”10月2日,收到学生祝福信息,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玛日耶姆古丽·吾布力喀斯木满脸笑容。这条信息来自新疆,给她发信息的是2021届四川籍毕业生文雯。受玛日耶姆古丽的影响,去年夏天,文雯选择扎根边疆,到皮山县工作。

“‘玛丽亚’老师经常给我们讲新疆人文、风景、美食,讲述学长、学姐扎根边疆故事,教育我们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文雯说,毕业后到新疆工作的想法在她心里慢慢萌生。“玛丽亚”这个美丽的名字,是学生为玛日耶姆古丽起的昵称,也体现了她与学生之间融洽的师生关系。


玛日耶姆古丽还带头组建了学生志愿服务队,少数民族学生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经过努力,有的少数民族学生递交入党申请书,有的报名西部计划志愿者,特别是学校少数民族学生获得奖学金比例、就业率也在逐年增高。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团委书记张艳霞说,玛日耶姆古丽时常向学生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增强自信心,努力学习,立志为家乡作贡献。在玛日耶姆古丽的带动下,不同民族同学之间不断交往交流交融,彼此之间心贴得更近,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印刻在心里。

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玛日耶姆古丽感到肩头责任更重了:“我将充分发挥党代表作用,当好学生领路人,守护民族团结之花。”



精彩回顾

非凡十年!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取得十大进展

致敬!中共党史人物中的教师们

党史中的教师政策 | 中国共产党百年教师教育政策历程

获奖作品|司伟荣:《100℃的爱与责任》

“当好引路人,一起向未来”师德主题教育活动颁奖啦!

师德师风建设、诚信建设、信用承诺制……河南教育这样做!

文明教师 | 安国勇:安于平淡,勇于进取

郭伟:蟾桂向人独照处,华节兰殿一峥嵘


审      核:张礼刚

责任编辑:赵   炎

校      对:侯玉洁

版面编辑:王雯雯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